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,虽然目前对其病理生理学机制有不断深入认识,药物治疗方面伴随循证医学证据也在不断变化,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预后有了可喜的改善,但目前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策略方面上还有疑问。后者有代表性的问题: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究竟是采取NT-BNP(B型利钠肽)指导的强化治疗还是采取症状为指导的标准治疗?这两种治疗方法在年龄大于和小于75岁的患者中有无差异?在2008年慕尼黑召开的ESC大会上,Brunner-La Rocca教授公布了这两种策略应用结果——TIME-CHF试验。
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,虽然目前对其病理生理学机制有不断深入认识,药物治疗方面伴随循证医学证据也在不断变化,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预后有了可喜的改善,但目前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策略方面上还有疑问。后者有代表性的问题: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究竟是采取NT-BNP(B型利钠肽)指导的强化治疗还是采取症状为指导的标准治疗?这两种治疗方法在年龄大于和小于75岁的患者中有无差异?在2008年慕尼黑召开的ESC大会上,Brunner-La Rocca教授公布了这两种策略应用结果——TIME-CHF试验。
研究中将499例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(EF≤45%)随机分为NT-BNP指导强化治疗组和症状指导标准治疗组,并以年龄行组内分组(≥75岁组,60-74岁组)。患者入选标准包括:心功能NYHA分级≥II,心力衰竭住院治疗时间小于1年,并且NT-BNP水平>400pg/ml(60~74岁)或800pg/ml(≥75岁)。患者治疗时依据指南以下列指标行药物加量:心功能改善——NYHA≤II或合并NT-BNP水平低于上述标准。主要终点为18月无住院事件(各种原因)存活率以及生活质量。次级终点为无心力衰竭事件住院存活率。
研究结果显示:与标准治疗相比,强化治疗不能改善主要终点事件(HR=0.92,P=0.46),但是可以改善以特定疾病为标准的无心衰住院事件存活率(HR=0.66,P=0.008)。强化治疗可以减少患者总死亡率(HR=0.38,P=0.01)及改善相对年青患者无心衰住院存活率(HR=0.41,P=0.002),但是此种改善在年龄≥75岁人群中没有显现。尽管两种治疗策略在高龄患者中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和BNP水平方面有相似结果,但强化治疗策略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较标准治疗差。
最后,Brunner-La Rocca教授得出如下结论:慢性心力衰竭强化治疗较标准治疗并不能改善总体结果。但是,强化治疗可以改善总体无心衰住院存活率,并降低年龄<75岁患者死亡率,虽然这个结果在高龄(年龄≥75岁)患者并不能观察到。因此对于这些高龄患者还需要特别的心力衰竭试验来证实。